• 2023年第43卷第6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论文
    • 南极中山站附近地表大风的统计特征研究

      2023, 43(6):711-722. DOI: 10.12306/2023jms.0062

      摘要 (276) HTML (0) PDF 41.05 M (2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近20 a的ERA5再分析资料研究了南极中山站附近的大风和极端大风事件的统计与环流特征。结果表明,春季大风事件的发生频次最高,夏季最少;冬季大风事件的平均持续时间最长,夏季最短;但大风事件的平均强度无明显季节变化。极端大风事件的发生频次具有显著的季节差异,冬季发生频次约为夏季的6倍、春秋的2倍,但平均持续时间和强度无明显季节变化。大风发生期间,南极对流层上层为单一极涡控制。在对流层中层,中低纬暖湿气流的向极入侵使得极涡破碎分裂,在中山站东侧产生高压脊,脊前冷空气下沉在地表堆积形成冷高压反气旋,其偏东气流在地形下坡风的作用下产生大风事件。上述环流特征在冬季最强、夏季最弱,从而导致大风事件的季节变化。

    • CMIP6-WACCM模式对北半球反气旋型Rossby波破碎趋势的预估

      2023, 43(6):723-735. DOI: 10.12306/2023jms.0041

      摘要 (156) HTML (0) PDF 19.85 M (2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CMIP6中的CESM2-WACCM模式逐日资料,预估未来2020—2099年SSP2-4.5、SSP3-7.0和SSP5-8.5三种不同排放情景下北半球对流层顶附近反气旋型Rossby波破碎(Anticyclonic Rossby Wave Breaking, AWB)的空间分布、发生频率、水平尺度、对称结构及其长期趋势。总体而言,未来四个季节AWB都在北太平洋和北大西洋有高频区。夏季北太平洋高频区发生频数显著多于北大西洋高频区,其他三季相反。两高频区在三种不同情景下,AWB物质经向输送通常以对称输送为主,但北太平洋区内冬、春、秋三季在SSP2-4.5情景下AWB物质向极净输送,北大西洋区内夏季在SSP2-4.5和SSP5-8.5情景下AWB物质向赤道净输送。未来的长期趋势显示,两高频区内各季节的AWB发生频数、水平尺度和物质向极输送主要呈减小(减少)趋势,且温室气体排放量越大,减小趋势越显著。在SSP5-8.5情景下,北太平洋夏季AWB总面积变化趋势为-365.5个1°×1°标准经纬度网格/10 a,该变化由区域内AWB平均尺度减小(-2.7个标准化网格/10 a)和发生频率减少(-1.9个/10 a)共同导致;该区域的向极输送率变化率为-0.016 5/10 a。北大西洋秋季AWB发生频数变化率为-2.3个/10 a,导致其总面积则以-440.4个标准化网格/10 a的速度减小。

    • CMIP6模式中的中国冬季气温主要区域空间模态及与观测的对比分析

      2023, 43(6):736-748. DOI: 10.12306/2021jms.0095

      摘要 (136) HTML (0) PDF 7.38 M (1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六阶段(CMIP6)的全球气候模式历史模拟试验资料,通过旋转经验正交函数分析得到了CMIP6模式中的我国冬季气温变化主要的区域空间模态。结果表明:CMIP6多模式集合平均中我国冬季气温有4个主要的区域空间模态,分别为中原—西北型,华南型,东北型以及滇藏型。其中,东北型与滇藏型是较为稳定的空间模态,在所选CMIP6模式及观测资料中都稳定存在,这也是前人研究中一致性较高的模态。而我国新疆、西北、华中及华南地区的冬季气温在空间分型上存在分歧,这些地区的分型在以往研究中的一致性也较差。华南型在所选CMIP6模式内是一致存在的模态,中原—西北型在模式内部的差异性较大。在近40 a观测资料中,新疆及西北到我国南方为统一的空间分型,在CMIP6多模式集合平均的结果中新疆及西北地区气温空间分布与我国中原地区的联系更为紧密。CMIP6模式能较好地模拟出与低温空间分布有直接联系的对流层中层的槽的位置,当CMIP6模式和观测中的冬季气温都表现为同一个空间模态时,该模态所对应的对流层中层的主要环流系统在观测和CMIP6模式中也是一致的。

    • 大陆性浓积云云滴谱离散度影响因子的飞机观测研究

      2023, 43(6):749-760. DOI: 10.12306/2022jms.0027

      摘要 (169) HTML (0) PDF 11.79 M (2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2020年7月30日山西省人工增雨防雷技术中心在山西省忻州地区开展的大陆性浓积云飞机探测资料,分析了积云微物理参量、云滴谱离散度随时间和高度的变化以及云滴谱离散度的影响因子。结果表明,该大陆性浓积云云滴谱离散度随高度的增加先递增后递减,但变化范围较小。云滴谱离散度随数浓度、含水量增大而逐渐收敛,呈弱正相关关系;离散度与体积平均半径的相关性随体积平均半径的增大由正转负,与垂直速度呈现正相关关系。云中碰并过程对云滴谱离散度及其影响因子影响较大,建议未来云滴谱离散度的参数化增加对碰并过程的考虑。

    • 夏季南亚高压对其邻近UTLS区域臭氧分布的影响

      2023, 43(6):761-771. DOI: 10.12306/2023jms.0010

      摘要 (170) HTML (0) PDF 22.64 M (2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欧洲中期数值预报中心(ECMWF)提供的ERA5高分辨率月平均再分析资料,分析了1991—2020年共30 a夏季6—8月南亚高压对其邻近上对流层—下平流层区域臭氧(O3)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ERA5资料能清晰地刻画出南亚高压夏季6—8月的月变化及振荡特征,同时能很好地反映出对应的臭氧低值这一现象。此外,ERA5高分辨率资料还能揭示出臭氧低值的范围和强度变化与南亚高压的范围和强度变化之间存在紧密联系。当南亚高压异常偏强(弱)时,邻近区域的臭氧低值增强(减弱),当南亚高压中心位置发生振荡时,臭氧浓度纬向偏差的中心也随之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在南亚高压偏强年时更明显。但这种联系有一定复杂性,不同月份的相关性存在差异。南亚高压对臭氧浓度的这种影响主要与对流层的空气输送有关,臭氧低值中心位置和范围的变化与位涡低值、位温纬向偏差负值区域分布相对应。

    • 南京地区气溶胶谱分布的湿度相关性分析和等效复折射率预测

      2023, 43(6):772-780. DOI: 10.12306/2021jms.0081

      摘要 (193) HTML (0) PDF 2.61 M (2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实验收集大气颗粒物,对南京地区大气气溶胶谱分布进行了描述,对气溶胶分布与相对湿度的相关性进行了探讨。建立了南京地区7—11月气溶胶化学组分的月平均模型,得出气溶胶等效复折射率的预测方法。结果表明:南京地区的大气气溶胶颗粒物,峰值粒径在80~100 nm范围,属于典型的城市型气溶胶。数浓度与相对湿度的相关性与季节和粒径大小有关,在6—9月,相对湿度与细粒子数浓度呈负相关,与粗粒子呈正相关,在10—11月相反,且易受极端天气影响。建立的干气溶胶等效复折射率月平均模型,结合湿度修正模型得到某一日的复折射率,与AERONET站点数据进行了对比,结果较为一致,误差范围在0~0.03。

    • 滇中喀斯特地区大气降水水汽来源和输送特征

      2023, 43(6):781-789. DOI: 10.12306/2021jms.0011

      摘要 (172) HTML (0) PDF 27.66 M (2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利用2010—2019年滇中石林县的全球再分析资料,通过HYSPLIT模型的后向轨迹对不同季节和不同高度的水汽来源进行追踪和分析。结果表明:石林县四季的水汽源地和水汽运移路径存在差异。春季水汽主要来源于受高空西风影响的欧亚大陆和非洲北部,夏季水汽主要来源于孟加拉湾,南海和西太平洋海域,秋季水汽主要来源于孟加拉湾—南海和西太平洋,冬季主要来源于欧亚大陆和非洲北部的高空西风、孟加拉湾海域。石林县的水汽通道有阿拉伯海和孟加拉湾—南海、西太平洋、欧亚非大陆、局地五条水汽通道,且春夏秋冬四季的不同高度层的水汽输送通道和水汽贡献率存在较大差异。

    • 草地贪夜蛾在江苏地区的发生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

      2023, 43(6):790-797. DOI: 10.12306/2023jms.0011

      摘要 (147) HTML (0) PDF 1.31 M (1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2019—2022年江苏草地贪夜蛾虫情监测资料,分析了草地贪夜蛾的时空发生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草地贪夜蛾发生区域主要集中在淮河以南地区,东部沿海的盐城和南通两地为重发区,2020年是近4 a来重发面积最大的年份;草地贪夜蛾在江苏主要危害玉米,春玉米、常规夏玉米、迟播夏玉米上均有发生,其中迟播夏玉米发生程度最重,多为集中连片发生,最高百株虫量在54.7~125.6头,最高被害株率均在93.0%以上;成虫迁入江苏的时段主要是5—9月,其中6—7月为成虫迁入峰期;草地贪夜蛾重发区、迁入峰期等与玉米种植情况、迁飞规律、大气环流、气象条件等因素密切相关。可为精准制定防控策略和监测预警提供科学依据。

    • 华北地区小时极端降水的非稳态研究

      2023, 43(6):798-806. DOI: 10.12306/2022jms.0046

      摘要 (151) HTML (0) PDF 22.39 M (2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以华北五省为研究区,基于1960—2014年小时降水数据建立1、2、3、6、12和24 h极端降水序列,对比分析稳态和非稳态假设下极端降水重现期估计的差异。研究表明:1960―2014年华北不同时间极端降水的变化趋势略有不同,时间越短呈上升趋势的站点越多,1~3 h的极端降水呈上升趋势的站点较多,稳态和非稳态假设下的20~100 a一遇重现期平均差异较大,其中,1 h极端降水的显著上升站点中,二者的平均相对误差达30%~43%;而6~24 h极端降水中,呈下降趋势的站点增多,其中,24 h极端降水显著下降站点中,二者的平均相对误差达-43%~-32%;无显著趋势站点,二者的平均相对误差大部分介于-10%~10%。随着重现期增大,二者差异的不确定性区间增大,不同变化趋势站点表现一致。研究发现,华北地区短历时极端降水强度增加,稳态假设下极端降水的重现期会严重低估。因此,选用非稳态假设估计极端降水的重现期,将降低极端降水的灾害风险。

    • 苏南两次回流天气过程形势特征和降水相态分析

      2023, 43(6):807-819. DOI: 10.12306/2023jms.0030

      摘要 (169) HTML (0) PDF 33.63 M (2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常规观测资料、0.25°×0.25° FNL资料、微波辐射计资料和风廓线雷达资料,对发生在苏南的两次回流天气过程的环流特征、大气层结特征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高纬度地区500 hPa是两槽一脊的环流形势,近地面层持续受东北风影响,西南暖湿气流在底层冷垫上爬升,是回流降雪天气形势;从东北平原回流南下的冷空气湿度小,在降水中只起到了"冷垫"的作用。中低层西南暖湿气流差异导致两次降雪强度存在差异;近地面层的降温在雨和雪的区分判别上影响更大,统计2012—2022年初苏南地区8个降雪个例发现,苏南地区,满足T850≤-4 ℃,T925≤-3 ℃,T1 000≤1 ℃,T2 m≤2 ℃这样的温度阈值条件时开始雨转降雪;当1 515 gpm≤H700-850≤1 575 gpm,1 289 gpm≤H850-1 000≤1 317 gpm时,相态易由雨转雪。中低层西南气流、底层东北风的加强,2 000 m左右高度风场的转变,短波槽(或切变线)触发了不稳定能量的释放,导致降雪发生;当中低层西南气流减弱转为西北气流后,大气水汽含量降低,降雪结束。

    • 大气扰动分解技术在副高边缘大暴雨落区精细化分析中的应用

      2023, 43(6):820-828. DOI: 10.12306/2022jms.0010

      摘要 (170) HTML (0) PDF 24.38 M (1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 ECMWF)再分析资料,基于大气扰动分解技术,对2012年7月华北东部两次副高边缘大暴雨事件进行扰动分析。结果表明:边界层及对流层低层扰动辐合中心与副高边缘大暴雨中心有较好地对应关系;扰动锋区和扰动比湿大值区(4 g·kg-1)叠加的区域与大暴雨落区相对应,与切变线类暴雨不同,副高边缘暴雨中心并不是出现在冷暖空气対峙扰动(0 ℃线)的位置,而是发生在扰动锋区内的暖区一侧(扰动温度0 ℃以南);两次过程均存在自南向北的水汽通道,且水汽在输送过程中不断得到抬升,大暴雨落区对应的扰动水汽通量散度中心分别达到-6.8×10-8g·cm-2·hPa-1·s-1和-11.9×10-8g·cm-2·hPa-1·s-1,为大暴雨的形成提供了较好地水汽条件。

    • >技术报告
    • 地面气温观测系统设计与实验研究

      2023, 43(6):829-837. DOI: 10.12306/2022jms.0017

      摘要 (153) HTML (0) PDF 10.08 M (2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提高大气温度测量的准确度,本文设计了一种新型地面气温观测系统并推导了相应的辐射误差修正方程。首先,利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方法对该测温系统进行结构优化设计以及辐射误差量化计算。然后,利用BP神经网络算法拟合可针对多变量变化的辐射误差修正方程。最后,以076B型强制通风测温仪器的测量值作为温度基准,验证该测温系统的测温精度。实验结果表明,该新型地面气温观测系统的测量值与基准温度的均方根误差(RMSE)和绝对误差(MAE)分别为0.031 ℃和0.041 ℃。

    • 多尺度优化技术在沿海风场同化预报系统中的应用

      2023, 43(6):838-846. DOI: 10.12306/2021jms.0092

      摘要 (133) HTML (0) PDF 13.00 M (2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预报系统同化资料的时空分布特征,设计并开展了三组针对不同尺度信息优化的资料同化试验,并使用沿海地区两个测风塔边界层内风场观测数据对模式预报结果进行检验。测风塔观测表明陆地与海上近地层的风场特征截然不同。各组同化试验均能够再现陆地和海上观测风场的主要特征,但海上测风塔的风场预报误差高于陆地测风塔。各组同化试验的预报结果存在较大差异,其中结合新动量控制变量和大尺度约束的试验能够最好地模拟出观测风场的风向和风速分布。进一步表明,沿海地区的近地层风场模拟仍然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需要进一步优化海洋边界层的参数化方案。

    • 应用泊松耿贝尔分布估算海上极端风速

      2023, 43(6):847-852. DOI: 10.12306/2021jms.0065

      摘要 (121) HTML (0) PDF 816.39 K (1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泊松耿贝尔分布,基于中国气象局发布的《CMA-STI热带气旋最佳路径数据集》资料来估算海上极端风速,并以上川岛气象站多年实测资料通过概率评估来加以验证。结果表明,采用泊松耿贝尔分布可以得到较为保守的海上极值风速取值。对于海上的小面积区域的重现期风速估算,采用50 km半径区域进行评估,可以得到较为合理的估算结果,当评估区域较大时,则需考虑适当扩大评估半径。

您是第位访问者
气象科学 ® 2024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