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科学》创刊于1980年,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性双月刊期刊

 

主办单位:江苏省气象学会

 

联办单位: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国防科技大学气象海洋学院江苏省气象局

 

主编:杨修群               ISSN 1009-0827                 CN 32-1243/P

 

    快速检索
    过刊检索
    全选反选导出
    显示模式:
    2025,45(2):155-165, DOI: 10.12306/2024jms.0013
    摘要:
    为检验风云四号A星(FY-4A)干涉式大气垂直探测仪(Geostationary Interferometric Infrared Sounder,GIIRS)反演大气垂直探测产品(Atmospheric Vertical Detection Products,AVP)中温度数据在西南地区的精准度,利用探空资料对FY-4A/GIIRS温度廓线在西南地区的精度进行了评估,分析无云、有云条件下不同质量控制的温度廓线反演精度。结果表明:(1) FY-4A/GIIRS反演温度廓线随高度呈现波动变化,整体呈现为偏低,偏差为1 K左右。均方根误差为2~3 K,且随高度逐渐减小,在250 hPa以下,卫星反演温度和探空站实测温度的相关系数总体在0.9以上,相关性较好。(2)西南地区无云且质量控制为0的卫星数据反演大气温度精度最好,卫星反演温度受云的影响较大,由于平流层与对流层气体含量不同且有臭氧分布,以及西南地区多云雾、复杂的下垫面信息,卫星反演误差主要来自对流层和平流层上层以及低层及近地面层。此外,在低层及近地面层,卫星反演温度在无云时均比有云时差,主要原因可能是晴空模式下,下垫面信息影响低层尤其是近地表的红外通道信息的接收。
    2025,45(2):166-175, DOI: 10.12306/2023jms.0021
    摘要:
    基于第6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6)气候模式数据和SPEI干旱指数,预估了2021—2100年长江上游干旱事件演变趋势及其对水力发电的影响。结果表明:(1)多模式集合MME数据能够较好地模拟1961—2014年长江上游气温和降水的年内变化和年际波动特征,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99和0.96;(2)未来长江上游总体呈现变湿的趋势,但2021—2050年干旱事件仍频繁发生。其中,在SSP2-4.5情景下,干旱发生频率为11.74%~28.32%,金沙江上游是干旱频率最高的地区;在SSP5-8.5情景下,相比2021—2050年,2071—2100年几乎全流域干旱发生频率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干旱发生频率为11.73%~29.55%;(3)多模式多情景预估表明,2021—2045年是长江上游干旱频发期。基于SWAT水文模型预测,在SSP2-4.5情景下,2025—2027年长江上游干旱事件可能导致三峡水库相比多年平均减少2 120亿m3入库流量,此外,高排放情景下三峡水库入库流量可能比低排放情景下下降更为严重。以上研究结果可为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区域干旱减灾与水电供应提供参考。
    2025,45(2):176-181, DOI: 10.12306/2022jms.0070
    摘要:
    利用浙江省两个辐射站的观测资料,对地表太阳辐射模型Hybrid Model在浙江省的适用性进行评估分析。在此基础上,利用Hybrid Model重建浙江省71个站点1971—2020年的地表太阳辐射日数据集,并分析其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Hybrid Model模拟效果良好,和A-P模型计算结果进行对比,杭州站的平均误差、均方根误差、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分别为2.01 MJ·m-2、2.69 MJ·m-2和18.02%,而洪家站的平均误差、均方根误差、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分别为1.41 MJ·m-2、1.85 MJ·m-2和11.56%,误差均低于A-P模型,且Hybrid Model在各月模拟的误差波动较小。浙江省近50 a平均地表总辐射在3 733~5 060 MJ·m-2,高值区主要位于浙北平原及滨海岛屿地区。1971—2020年浙江省太阳总辐射呈明显减少的趋势,气候倾向率为-72 MJ·m-2·(10 a)-1,并在1980s初和2000年中期发生了突变减少。
    2025,45(2):182-190, DOI: 10.12306/2022jms.0085
    摘要:
    为了估算江淮地区梅雨季节日光温室作物蒸散量,为设施农业和农业气象服务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于2021年6—7月梅雨季节在南京开展了田间观测试验。利用日光温室内20 cm小型蒸发皿的实测蒸发量数据,以Ф20型蒸发皿法模型(PE)计算的参考作物蒸散量(ET0)为标准,评估了FAO 56 Penman-Monteith模型(56PM)、修正PM模型、FAO 17 Penman模型(17PM)、Priestly-Taylor模型(PT)、Irmak-Allen模型(IA)和Hargreaves模型(HA)在梅雨季节估算日光温室ET0的适用性。结果表明:56PM模型、修正PM模型、17PM模型、PT模型和IA模型计算的ET0与PE模型计算的ET0存在极显著的线性相关(P<0.01),R2在0.75~0.80;HA与PE模型计算得到的ET0无显著的线性相关(P>0.05)。各模型对ET0的拟合精度存在差异,56PM模型的模拟精度及可信度最高,其平均绝对误差(Mea Absolute Error,MAE)、标准偏差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RMSE)、平均偏差(Mean Bias Error,MBE)、纳什效率系数(Nash-Sutcliffe Efficiency coefficient,NSE)值分别为0.28 mm·d-1、0.35 mm·d-1、0.25 mm·d-1、0.89;IA模型的模拟精度及可信度次之,其MAE、RMSE、MBE、NSE值分别为0.88 mm·d-1、0.91 mm·d-1、-0.88 mm·d-1、0.28;HA模型最差,其MAE、RMSE、MBE、NSE值分别为12.82 mm·d-1、13.05 mm·d-1、-12.82 mm·d-1、-146.75。56PM模型计算结果与标准值最接近,可以用来计算江淮地区梅雨季节日光温室的ET0。IA模型输入量只有净辐射与日平均温度,并且其模拟精度较高,也可以计算江淮地区梅雨期日光温室的ET0
    2025,45(2):191-195, DOI: 10.12306/2022jms.0047
    摘要:
    基于2010年1月—2016年6月九峰山负氧离子浓度和气象资料,统计分析大气负氧离子浓度特征及主要影响因子,结果表明,九峰山负氧离子浓度年变化呈单峰单谷型特征,负氧离子浓度7—10月较低,其中9月浓度最低(520个/cm3);4—6月较高,其中6月浓度最高为1 227个/cm3;日变化上呈白天浓度低、夜间浓度高的时间分布特征,即07时(北京时,下同)后浓度明显下降,至12时最低,之后再逐渐上升。4~8级负氧离子浓度占总数80.2%,四季的占比分别为97.2%、67.1%、75.5%、87.6%,冬季变化幅度较小,夏季最大。负氧离子浓度与风速、日照、PM2.5浓度等气象环境因子呈负相关,与降水呈正相关。中雨及以上量级时的负氧离子浓度上升明显,其负氧离子浓度均超出1 000个/cm3;雷雨时负氧离子浓度高于轻雾和霾天。
    2025,45(2):196-204, DOI: 10.12306/2022jms.0079
    摘要:
    利用2010—2020年江淮分水岭地区15个站点的冬小麦赤霉病病穗率观测资料以及各站点抽穗扬花期逐日气象观测资料,采用相关性分析、灰色关联度法和百分位法等,系统构建了基于灰色关联度的冬小麦赤霉病综合影响指数模型和等级指标,同时分析了冬小麦赤霉病发生的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赤霉病发生发展与冬小麦抽穗扬花期平均气温、累计雨日和平均相对湿度有关,其灰色关联度值分别为0.356、0.327、0.317。(2)依据3个气象影响因子关联度值构建的综合影响指数模型,可以较好地反映江淮分水岭地区冬小麦赤霉病的历年发生情况。(3)采用2021、2022年独立数据对模型进行验证,模型的模拟值与实测值吻合度>67%,明显优于逐步回归模型,模型具有较高的业务应用价值。(4)2010年以来江淮分水岭地区各站点冬小麦赤霉病综合影响指数呈现波动式增加趋势,气候倾向率为2.1/(10 a),空间上总体呈现西南高东北低的特点,平均综合影响指数为31.14~33.85,各站点冬小麦赤霉病平均为轻发生至偏轻发生。研究结果对江淮分水岭地区冬小麦赤霉病预测评估和综合防控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2025,45(2):205-215, DOI: 10.12306/2022jms.0099
    摘要:
    2022年1月20日,在陕西及周边地区开展了飞机自然结冰飞行试验,利用机载探测资料对飞机结冰强度及运输类飞机适航标准CCAR 25部附录C包线的符合性进行了分析,并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大气再分析资料和卫星云图等给出了该飞行试验过程的结冰气象条件及云层宏微观特征。结果表明:此次飞机自然结冰发生在西南暖湿气流北抬和地面回流强冷空气造成中低空深厚逆温层结的天气背景下。试验区域内的环境温度为-9~-5℃,相对湿度大于80%,水汽通量散度小于-0.9×10-7 g·s-1·hPa-1·cm-2,有利产生自然结冰。同时,云层上部存在0~5 cm·s-1的弱上升气流,对过冷云滴的增长起促进作用。机载探测数据显示云内过冷小云滴丰富,且分布较均匀,数浓度平均值为445~956个·cm-3,LWC平均值为0.28~0.39 g·m-3,MVD平均值为13.88~15.91 μm,呈现典型层状云特征。此外,云中伴有少量的过冷大水滴,无明显冰晶粒子生成,云内贝吉隆过程不显著。飞机共开展8次穿云试验,第6次为重度结冰,其余以中度结冰为主,仅瞬时出现重度结冰。LWC、MVD及环境温度低于CCAR 25部附录C规定的连续最大结冰状态,满足飞行条件。
    2025,45(2):216-228, DOI: 10.12306/2022jms.0100
    摘要:
    基于2015—2019年苏州17个环境监测站的臭氧(O3)监测资料和7个国家气象站的气象资料,开展了苏州O3时空特征及气象影响因子的研究。结果表明:(1)2015—2019年O3超标率先升后降,空间呈南(20.9%)高北(18.7%)低;O3污染天气型中低压型占比最高(34.3%),均压型下(占比18.6%) O3平均浓度最高,达190.0 μg·m-3。(2)2016—2017年O3浓度全市平均增长15.6%,2017—2018年平均下降10.0%,2018—2019年北部O3浓度平均下降4.1%,东部下降3.0%,市区以南平均增长6.9%;O3浓度呈"双峰"月分布(5月和8月是峰值)和"单峰型"日变化,早晨07时(北京时,下同)为谷值,最低为34.4 μg·m-3(2018年),下午15—16时达峰值,最高为119.3 μg·m-3(2017年)。(3)2017年和2019年全市的"周末效应"明显,由于其周末的气象条件更利于O3浓度升高,2016年北部沿江的"周末效应"主要与工业分布和人为活动有关。(4)多种气象条件与O3浓度呈显著相关性,当最高气温超过28℃、日照8 h以上、相对湿度62%以下、日降水量10 mm以下,易发生O3二级超标污染;区域O3浓度的变化主要受不同风向的传输影响。
    2025,45(2):229-239, DOI: 10.12306/2023jms.0003
    摘要:
    为提高福建省智能网格预报气温产品的精度,选取2019年EC_MOS和FZEC_MOS的整点气温、24 h最高气温、24 h最低气温数据与CLDAS (CMA Land Data Assimilation System)格点融合数据,进行误差分析并使用滑动双权重平均订正进行订正研究。结果表明:(1) EC_MOS和FZEC_MOS具有低海拔地区偏低,高海拔地区偏高的系统性偏差,夏季预报精度优于冬季,且24 h最低气温预报的精度最高;(2)经过滑动双权重平均订正,各产品预报精度得到提高,整体预报准确率均提升约10%,平均绝对误差和均方根误差均降低0.5~1℃;(3) FZEC_MOS格点预报产品虽然具有较高的空间分辨率,但是其预报准确率比EC_MOS站点产品的低。通过订正,可以使得EC_MOS和FZEZ_MOS的气温预报精度达到相似水平;(4)滚动订正可以有效降低剩余有效预报时效数据的预报误差,不断提高预报精度。
    2025,45(2):240-253, DOI: 10.12306/2023jms.0013
    摘要:
    利用2000—2016年泛浙江区域的逐小时观测降水数据、紧水滩流域雨量观测报汛站的逐日及逐3 h面雨量数据、ERA5逐小时0.25°×0.25°再分析数据和上海台风所热带气旋最佳路径数据集,对影响紧水滩水库流域的历史台风进行统计,挑选出路径最为相似但在该流域降水量差异最为显著的一对台风: "碧利斯" (0010)和"鲇鱼"(1617),并对其降水特征及其成因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虽然"碧利斯"强度更强,但其在紧水滩流域的过程面雨量及最大累积降水方面均明显弱于"鲇鱼"。经分析可知成因如下:(1)前者移速较快,强降水持续时间较短。(2)环境场方面,"碧利斯"活动期间高层南亚高压主体更强,但其活动区域远离高压中心,受16 700 gpm线控制,而"鲇鱼"处于高压中心16 750 gpm线控制下,更有利于出现强辐散;中层"碧利斯"活动期间副高较强,引导作用显著,"鲇鱼"处于两环高压之间,环境场引导作用较弱;低层大尺度水汽输送条件方面,前者优于后者,但关注时段内紧水滩流域处于"碧利斯"的水汽辐散区、"鲇鱼"的水汽辐合区,这是导致局地降水差异显著的重要原因之一。(3)多要素及集合动力因子诊断分析表明,关注时段内"碧利斯"与"鲇鱼"在紧水滩上空比湿及对流涡度矢量分布均相似,但后者上升运动及散度垂直通量明显强于前者,即局地垂直运动和相应的低层辐合、高层辐散较强,是引发"鲇鱼"在该流域形成强降水的另一重要原因。
    2025,45(2):254-263, DOI: 10.12306/2023jms.0012
    摘要:
    针对目前实测数据少、地表覆盖差异考虑不全面等问题,本文选取了内蒙古灰腾梁风电基地的5所自动气象站,通过对比风电场内、上/下风向与侧风向的大气温度和比湿差异,得到不同风向上大气温度和比湿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特点,最终判断风力发电机运行对典型草原大气温度及比湿的影响。通过对气象站数据的分析,发现风力发电机的运行会使得大气出现明显的"增温"和"减湿"效应。具体表现在:上风向和下风向"增温"和"减湿"最为明显,全年上风向的平均增温可以达到1.07℃,下风向平均增温可以达到1.25℃;全年上风向比湿平均减少0.17 g·kg-1,下风向比湿平均减少0.16 g·kg-1。风电场的"增温"和"减湿"幅度可能改变草地生态系统进程,因此在建设风电场的同时,需要更好的理解风力发电对环境的影响。
    2025,45(2):264-275, DOI: 10.12306/2024jms.0009
    摘要:
    本文根据中国植被类型将全国划归为5个区:热带阔叶雨林区、温带针叶阔叶混交林区、温带荒漠区、温带草原区以及高原高寒植被区。在每个区域内,基于1 km空间分辨率的MODIS数据,利用遗传算法(Genetic Algorithm,GA)优化反向传播神经网络(Backpropagation Neural Network,BPNN)算法构造环境指标和气候的关系模型,实现对全国近地表气温的反演。结果表明:(1)相比多元线性回归模型(Multivariable Linear Regression Model,MLR),GA-BPNN模型在气温估算中具有一定的优越性,其决定性系数(Coefficient of Determination,R2)为0.90~0.94,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RMSE)为0.44~0.71℃;(2)在不同的时空分布格局中,GA-BPNN模型在植被丰富(如热带阔叶雨林区、温带针叶阔叶混交林区)、地形复杂(如高原高寒植被区)的地区,其拟合精度远高于MLR模型;(3)在气温空间分布上,GA-BPNN模型所获取的气温分布图呈现出明显的时空细节信息,气温整体呈现东南及西北干旱区高、东北及青藏高原低、平原高、山区低的格局,这与实际情况相符合。
    2025,45(2):276-283, DOI: 10.12306/2023jms.0067
    摘要:
    利用近10 a G6京藏高速沿线自动气象站与交通气象站逐时观测资料,分析G6呼和浩特—卓资县—集宁区段(简称G6呼集段)道路结冰的时空特征及影响因子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0—次年4月为G6呼集段道路结冰易发期,通过分析"冰点"温度变化,G6呼集段呼和浩特至集宁方向路面温度(简称路温)和气温呈先陡降再缓升的U型特征,卓资段为U型底部,呼市至卓资、集宁段结冰日数呈现"少、多、少"分布,卓资段最先达到结冰气象条件。降雪、积雪是引发该路段道路结冰的主要诱因,年均40次,占比89%,降雪结冰主要发生于11至次年3月,傍晚至凌晨为结冰高发时段,结冰过程持续5~30 h;积雪结冰的特点是时间短,冰面浅薄。降水和高湿引起的道路结冰年均不到5 d,占比11%,主要发生于秋冬、冬春交替夜晚。日最低气温主要集中于06—07时,白天路温高于气温,两者变化趋势一致,其温差从日出至日落呈先增后减,夜晚气温略高于路温,温差稳定。通过路温和气温的变化关系总结出不同区段、时期的温差公式,利用高分辨率气温数据实现路温精准监测,达到及时预警的目的。
    2025,45(2):284-292, DOI: 10.12306/2023jms.0016
    摘要:
    为实现世界粮食研究模型(World Food Studies,WOFOST)在气象业务服务中的应用,利用WOFOST模型模拟的冬小麦逐日生育进程、叶面积指数和地上总生物量,运用模糊数学方法构建冬小麦长势评估指数,基于模拟的地上总生物量和穗干重采用对比法构建冬小麦单产预报模型。在对2015—2020年度历史检验的基础上,开展2021年度全国和各主产区冬小麦长势评估和单产预报。结果表明:(1)基于WOFOST模型,2015—2020年度冬小麦动态长势评估结果与冬小麦生育期内气象条件影响和单产增减趋势基本一致,全国和各主产区冬小麦单产预报平均准确率为90.2%~98.5%;江淮江汉基于WOFOST模型的冬小麦单产平均预报准确率高于统计模型,全国和华北黄淮区比统计模型偏低1.0~2.2个百分点。(2)基于WOFOST模型的2021年度全国和各主产区冬小麦长势评价指数均为前期低后期高,其中2—3月指数呈明显上升趋势,与实际气象条件的变化一致。(3)基于地上总生物量、穗干重,2021年度全国冬小麦单产预报平均准确率分别为98.7%、99.0%,各主产区冬小麦单产预报平均准确率分别为92.3%~99.4%、89.3%~99.7%;基于WOFOST模型的全国和华北黄淮冬小麦单产预报效果略好于统计模型,其它主产区预报效果接近或差于统计模型。
    2025,45(2):293-298, DOI: 10.12306/2025jms.0010
    摘要:
    气象数据能够为农业、能源、交通等多个行业提供决策支持和风险管理服务,数据定价的研究及应用需求旺盛。通过文献综述数据定价的理论基础,从气象数据的质量、效用和风险等维度分析了气象数据价值特征,并阐述了其在气象数据定价研究中的作用,基于成本法、收益法、市场法和差异法给出了气象数据定价模型和定价策略,并通过应用示例分析验证各模型的优缺点和适用性,并提出了基于机器学习可解释方法确定气象要素贡献度的定价策略。研究表明,气象数据的定价应综合考虑其获取成本、行业应用收益以及市场需求等因素,结合不同场景和用户需求,灵活采用合适的定价方法。本研究为气象数据市场定价提供了可行的方法思路,有助于促进气象数据市场的可持续发展。
    2025,45(2):299-308, DOI: 10.12306/2025jms.0011
    摘要:
    2024/2025年冬季,我国气候总体呈"暖干"特点。全国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0.4℃,阶段性起伏大,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41.8%,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三少,华北、华东、华南等地均明显偏少。主要天气气候事件包括:有10次冷空气过程影响我国,发生次数接近常年同期。1月25—28日的全国型寒潮过程影响范围广、降温幅度大、综合强度为2000年以来1月第四强,寒潮导致部分省份遭受雪灾或低温冷冻害。干旱主要集中于华南、长江中下游地区、西南地区等地,广西干旱日数为1961年以来同期最多。前冬,气象干旱发展迅速,1月中旬干旱影响范围最大,之后,长江中下游地区气象干旱有所缓和,华南中东部及云南西南部、江苏等地干旱持续。初步分析表明,1月下旬寒潮主要与中高纬环流场存在明显的经向性调整有关,我国北方和中东部大部为位势高度负距平,有利于槽后冷空气南下。华南、长江中下游、云南等地的干旱可能与冬季北极涛动(AO)呈现负位相有关,东亚冬季冷空气活动路径偏东,到达上述地区的冷空气偏弱,气温相对偏高,加之受西风气流控制,不利于水汽输送,冷暖空气难以在该区域交汇,不利于产生降水。
    快速检索
    过刊检索
    全选反选导出
    显示模式:
    2011(1):1-10, DOI: 10.3969/2012jms.00**
    [摘要] (5943) [HTML] (0) [PDF 10.12 M] (30522)
    摘要:
    利用CLM30及普林斯顿大学的全球大气外强迫场资料,对中国地区1948—2001年的土壤湿度进行了off-line模拟,进一步评估了CLM30对中国地区土壤湿度的模拟能力。结果表明:模式基本能揭示土壤湿度的空间分布型,即华北干、东北和东南湿“二湿一干”的分布特征,但模拟值较观测值普遍偏高;就年际变化而言,在5个分区中,云贵地区模拟的年际变化与观测的相关性最好,东北区域次之,模拟的东部中纬度区域的年际变化较差,全区范围内7月的模拟好于4月;模式对于土壤湿度倾向有一定程度的模拟能力,基本能模拟出4月东北东部区域的干化趋势,但模式模拟的变化幅度较观测值偏小很多,其中以黄淮江淮地区模拟的趋势最差。
    2009(2):187-191, DOI: 10.3969/2012jms.00**
    [摘要] (7375) [HTML] (0) [PDF 453.53 K] (22851)
    摘要:
    文章利用了陕西省延安、西安、安康三站逐月太阳总辐射和98站的1971-2005年月日照百分率资料,建立回归分析方程,推算并分析了全省各地逐月的太阳总辐射分布,进而分析了陕西月、季、年太阳总辐射的空间分布特征为陕北5月或6月最大,关中和陕南7月份最大,并指出了省内太阳能资源的富集区,在陕北长城沿线,渭北高原次之;为陕西省太阳能资源的开发利用及太阳辐射对陕西省气候影响的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2010(3):292-300, DOI: 10.3969/2012jms.00**
    [摘要] (5419) [HTML] (0) [PDF 1.85 M] (20429)
    摘要:
    用标准化降水指数(SPI)对2003年南方大旱发生、发展、持续、缓解进行全过程监测。2002年12月—2003年5月中国西南地区东部以及华南南部两广交界一带发生冬春连旱,其中西南地区东部冬旱最为严重,华南南部一带春旱最为严重。入夏以来南方大范围地区6—12月逐月均表现亏水,尤以7、8、10月亏水面积最广,强度最大。2003年6—12月长江以南大范围地区持续夏秋冬三季连旱,旱情极为严重,局部地区出现极端干旱,而长江以北则持续偏涝。2003年3月—2004年2月全年属于典型的“南旱北涝”型分布。基于多尺度SPI进一步统计南方地区1951—2007年历史上严重的夏秋冬季连旱事件。结果表明1980s以前发生过3次,分别是1956、1967、1978年,每11 a出现一次;1980s以后仅2003年发生1次。而这4次连旱的强度却是一次高于一次。
    2017,37(3):403-408, DOI: 10.3969/2016jms.0043
    [摘要] (3215) [HTML] (0) [PDF 958.92 K] (19511)
    摘要:
    基于已知的云垂直结构判断的方法,将相对湿度阈值法与温度露点法相结合,并加以改进,得到更加科学有效的云垂直结构判断方法。利用南京地区探空站的探空资料数据,分析得到了该地区的云垂直结构参数,并对全年云垂直结构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经过统计分析发现:这种改进的相对湿度阈值法是科学有效的;南京地区夏秋季节有云的概率大,多层云的状况较多;春冬季节有云的概率相对较小,单层云的状况较多;云层厚度呈现出"夏厚冬薄"、中低云厚而高云薄的规律。
    2011(4):525-533, DOI: 10.3969/2012jms.00**
    [摘要] (5701) [HTML] (0) [PDF 11.05 M] (16747)
    摘要:
    利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在北京的325 m铁塔观测资料,本文分析了47、140和280 m三个高度的湍流统计特征。结果表明,城市近地层的湍流速度方差和湍流温度方差都较好地满足局地相似关系,140 m和280 m的湍流特征非常接近,而47 m的湍流特征与之相比表现出明显的差异,说明由于城市冠层动力和热力非均匀性的影响,粗糙子层和惯性子层的湍流特性不同,其相应的参数化方案也应该不同。
    2024,44(1):189-198, DOI: 10.12306/2022jms.0007
    [摘要] (480) [HTML] (0) [PDF 42.18 M] (12827)
    摘要:
    本文基于多灰度共生矩阵特征值,即相关性、对比度、同质性和能量,进行联合海雾遥感判识,提出一种高准确率黄渤海白天海雾识别算法。采用第二代静止气象卫星FY-4A可见光、近红外和红外数据,将该算法应用于黄渤海区域白天海雾判识,并利用2019-2020年沿黄渤海气象站点能见度实测数据及CALIPSO卫星数据产品对本算法识别结果进行精度验证。结果表明:海雾识别平均检测率(POD)为92%,误报率(FAR)为27%,临近成功指数(CSI)为69%,可以实现对海雾的动态监测,为海上交通等领域提供较好的数据支持。
    2005(2):212, DOI: 10.3969/2012jms.00**
    [摘要] (14965) [HTML] (0) [PDF 308.91 K] (8039)
    摘要:
    Nino指数和SOI是表征ENSO事件的两个主要特征值。根据Nino 3.4区指数变化,1950年以来共发生15次El Nino事件和11次LaNina事件。El Nino年,热带中、东太平洋上的岛屿及沿岸国家多暴雨洪涝,印度、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等国家发生持续干旱,中国东北地区夏、秋季降水及年降水都偏少,江南地区降水偏多;太平洋和大西洋地区发生的热带风暴以及登陆中国的台风数都比常年偏少;加拿大西南部和美国北部暖冬,东亚夏季低温,中国常出现暖冬凉夏。La Nina年则基本上相反,赤道太平洋中、东部地区干旱少雨,西太平洋上的台风和大西洋飓风及登陆中国的台风明显增多,中国汛期主要雨带偏北,易出现热夏寒冬。
    2024,44(3):431-441, DOI: 10.12306/2023jms.0023
    [摘要] (964) [HTML] (0) [PDF 23.84 M] (7842)
    摘要:
    利用四川省2010—2019年2 165个气象站逐小时降水资料,分区统计了四川盆周山地暖季(5—9月)单站暴雨事件的精细特征。结果表明:(1)四川省单站暴雨事件频数在川西山地与川西南山地呈密集的带状分布。川西与川西南山地通常在降水开始不久就达到雨量最大值,而川东北山地的峰值时间集中在暴雨事件中段。(2)盆周山地的暴雨系统整体呈自南向北由前半夜向后半夜传播的特征。川西南山地和川东北山地的暴雨系统分别呈现较弱的自南向北和自西向东传播,而川西山地的暴雨系统则存在明显的自西向东的传播特征。(3)长历时暴雨事件的峰值出现时间略落后于短历时暴雨事件。暴雨持续时间在空间上存在显著的经向差异,大值区主要位于川西山地和川东北山地一带,暴雨雨量、频次和峰值基本不随持续时间变化,但川西南山地的暴雨峰值则随持续时间的加长而推迟。(4)在四川省大部区域,单站暴雨事件的降水量、频次和强度均表现出随海拔高度升高而减小的特征。在成都平原西南部、东部以及川东北山地,夜间暴雨事件持续时间越长,降水量和频次在较高海拔越易出现最大值。
    2015,35(5):574-580, DOI: 10.3969/2014jms.0064
    [摘要] (3500) [HTML] (0) [PDF 1.19 M] (7705)
    摘要:
    利用GPS探空仪实测数据计算大气折射率的高度廓线,建立大气折射误差模型。并分析大气折射效应对方向交汇、到达时间差以及综合法3种甚高频闪电定位方法测量精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定位距离,大气折射对方向交汇法的影响最大,误差最大值可达到116.52m,平均误差为30.18m;大气折射对时间差法的影响最小,误差最大值约为44.70m,平均值为12.32m;对综合法的影响介于二者之间,误差最大值约为58.90m,平均值为16.74m。在综合法中,选取离闪电源较远测站进行方向交汇的定位误差是选取较近站点的定位误差的1.6倍,因此应当选取近站点。考虑到GPS授时误差,要保证大气折射对闪电定位造成定位误差小于GPS时间同步带来的误差,3种闪电定位方法的站间距应分别不大于28km、60km、45km。
    2014,34(2):213-221, DOI: 10.3969/2013jms.0076
    [摘要] (6148) [HTML] (0) [PDF 14.65 M] (7151)
    摘要:
    2012年初欧洲遭受了严重的低温严寒天气。分析表明:从对流层低层到高层持续的大气环流异常与此次严寒天气有着密切的联系,1、2月出现的北极涛动(AO)的强负异常是造成此次欧洲严寒天气的主要原因。AO负异常导致北大西洋副高异常偏强、偏东和偏北,使得暖湿空气沿副高北侧流向北极地区,极大减弱了欧洲暖湿空气的来源;同时使乌拉尔山高压强度偏强,位置偏西偏北,有利于上游偏强、偏北的大西洋副高的维持,并加强了极区冷空气南下西进,造成了南欧地区的严寒天气。AO负异常引起的地中海低压槽的加深,为北方冷空气的南下创造了有利条件,也使冷暖空气在地中海北岸交汇,从而导致亚平宁半岛和巴尔干半岛的暴雪天气。虽然La Niña事件对这次严寒天气也有一定的贡献,但AO负异常对这次严寒天气的作用远远大于La Niña事件的作用。
    2006(3):260-264, DOI: 10.3969/2012jms.00**
    [摘要] (1104) [HTML] (0) [PDF 180.82 K] (6875)
    摘要:
    数理统计问题中的最小绝对偏差方法(Least Absolute Deviation)由于具有良好的稳健性,近年来备受重视。本文所研究的是如何将最小绝对偏差法及非线性回归模型相结合,应用于极值分布的参数估计,并与经典的参数估计法相比较。通过对徐州市降雨量数据的研究表明,改进后的参数估计法不仅提高了模型拟和的精确度,而且有良好的稳定性,可以推广到相关气象要素的预测、预报研究中。其中,将LAD法运用于极值分布模型是一个新的尝试。
    2024,44(3):536-547, DOI: 10.12306/2022jms.0056
    [摘要] (1029) [HTML] (0) [PDF 13.61 M] (6831)
    摘要:
    针对地基微波辐射计反演资料的质量问题,利用北京区域7个站点的RPG-HATPRO型微波辐射计反演的温湿数据,在传统质量控制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增加双权重检查和偏差订正方法,设计了新的质量控制方案,而后针对质量控制后的温湿廓线开展了同化应用研究,结果表明:只有个别站点的反演温度误差较大,反演温度误差大的站点在质量控制前最大均方根误差为8 ℃,但在质量控制后均方根误差下降到4 ℃以内,误差下降50%以上,而对于反演温度误差小的站点,质量控制只对高层数据有所改善;进一步分析表明所有站点的反演相对湿度误差都比较大,在质量控制前反演的相对湿度均方根误差最大甚至达到50%,但在质量控制后所有站点反演的相对湿度均方根误差都降到20%以内,误差显著降低,同时经过质量控制后的反演温湿数据误差平均偏差降为0左右,误差满足高斯分布,符合同化的要求。同化试验表明:与控制试验相比,同化质量控制后的地基微波辐射计反演温湿廓线资料能有效改善模式对所有量级的6 h累积降水量预报,无论是降水中心位置预报还是降水量级预报,都使得模式降水预报更加趋近实况,同化试验还表明同化对温湿场有较大影响,使得模式温湿场更加合理,能有效提高模式的预报准确率。
    2014,34(5):473-482, DOI: 10.3969/2013jms.0021
    [摘要] (4314) [HTML] (0) [PDF 10.03 M] (6562)
    摘要:
    提出一个基于NCEP风向数据估算全国夏季降水的模型。根据NCEP地面气压、经纬向风数据计算得到全国1971—2000年夏季各月盛行风向;并将盛行风向与宏观坡向夹角的余弦值作为降水的坡向因子,以此区分山体迎风坡和背风坡降水的空间分布。利用站点观测资料、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坡向、坡度因子,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法,建立估算夏季降水的回归方程,得到全国1971—2000年夏季各月及总降水量的空间分布图,并对模型结果进行检验与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此方法估算夏季总降水量的平均绝对误差为27 mm,平均相对误差为11.8%。模型结果能体现迎风坡与背风坡的雨量差,符合客观规律,能够定性、定量地再现中国夏季降水的实际空间分布特征。
    2020,40(6):733-743, DOI: 10.3969/2020jms.0015
    [摘要] (1508) [HTML] (0) [PDF 9.06 M] (5998)
    摘要:
    利用1960-2015年中国2 474个站点的逐日最低气温资料,采用REOF方法将中国分为7个区域,通过对每个区域内所有站点降温阈值进行平均,得到了7个降温阈值。当某区域内测站单日降温幅度超过区域平均阈值时,认为该测站发生一次极端降温事件。7个区域降温平均阈值各异,总体呈北大南小特征,最大降温-10.6℃,最小-7.6℃。根据上述定义,研究了中国冬半年极端降温过程事件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极端降温事件发生频数呈北多南少的空间分布。北部地区存在多个频发中心,在42°N和35°N附近存在两个高频发生带。南部地区频数呈一定的带状分布,在25°N附近发生该事件的频率亦高于南部其他地区。近56 a来,极端降温事件频数变化总体呈减少趋势,前期较明显,中后期趋于稳定。各年代频数的空间分布基本一致,但前期总体表现为北部增多。而在1990s则转变为南负北正的空间分布,后期中部及沿海地区发生了趋势符号的年代际改变。进一步分析表明,各区域极端降温频数突变的年份均不一致且突变前后的频数存在较大差异。这些结果可为深刻认识极端低温事件的变化规律和气候预测提供线索。
    2005(3):319, DOI: 10.3969/2012jms.00**
    [摘要] (5218) [HTML] (0) [PDF 394.22 K] (5934)
    摘要:
    首先对登陆我国台风活动的气候特征分析指出,登陆我国的台风频数存在明显的月际、年际和年代际差异;登陆台风具有明显的周期特征和时间日变化特征;并指出了登陆我国台风与厄尔尼诺的联系。对中心最大风速≥17.2m/s的登陆台风移动趋势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移动趋势的登陆台风频数不仅与季节有关,还与登陆地段有关。其次总结了近几十年有关登陆台风研究的成果。
    1999(2), DOI:
    [摘要] (1274) [HTML] (0) [PDF 111.00 K] (5682)
    摘要:
    本文利用国际气象船舶报资料对北大西洋海区的风场特征和海浪的分布规律及季节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得到了该地区风场特征与海浪季节变化的规律。
    2018,38(5):637-647, DOI: 10.3969/2017jms.0091
    [摘要] (1974) [HTML] (0) [PDF 12.78 M] (5638)
    摘要:
    本文针对2015年2月12日到16日发生在东亚的一次预报过度的温带气旋开展了资料同化及资料影响性观测等研究。此次温带气旋的发展与各个主要数值模式的预报相差甚大,并未出现预期中的爆发性增长。针对此次过程,本文采用WRF模式及其变分同化系统开展了模拟与同化试验,主要同化了NCEP全球地面和高空观测资料,修正了此次温带气旋过度预报的问题。经过同化后,减弱了系统的气旋性环流,同时南北温差的减弱也导致了环境场的斜压性的减弱,使得气旋爆发性增长延后,强度减弱,更符合实际观测。与此同时,本文还利用WRF伴随模式WRFPLUS和观测资料影响性模式WRFDA-FSO开展了观测资料影响性的研究,并发现三类资料SOUND,SYNOP,GEOAMV在减小预报误差中的作用最大,进一步的敏感性试验表明仅同化这三种资料可以取得更为理想的预报。
    2005(1):97-104, DOI: 10.3969/2012jms.00**
    [摘要] (1156) [HTML] (0) [PDF 217.93 K] (5503)
    摘要:
    用黄山气象站1956~1995年40年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黄山云海的时空分布特征,云海与测站温度、湿度、降水和风的关系。结果表明,黄山年平均出现云海次数为223.85次,最多年份有370次,最少的年份只有105次,年际差异明显;并存在准12a周期的低频变化现象。逐旬大于等于8(5)成平均云海日数序列与测站逐旬平均气温序列相关系数-0.89(-0.83),与测站逐旬平均相对湿度序列相关系数为-0.69(-0.61)。黄山云海形成的前一天或当天一般都有降水发生。统计分析各月大于等于8成云海与风关系,黄山云海出现时最多风向为西至西北风(除6月为东风外),平均风速5.0m/s,即黄山云海的出现与一定环流形势相联系。
    2024,44(3):401-410, DOI: 10.12306/2024jms.0026
    [摘要] (1562) [HTML] (0) [PDF 19.74 M] (5410)
    摘要:
    基于1950—2021年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大气研究中心(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以及英国哈德莱中心提供的海温、海冰密集度资料,分析了年际尺度上北极—欧亚温度偶极型模态及其对应环流的非对称特征和可能形成机理。结果表明,这种模态自身即相关地表气温异常的位置和强度在其正负位相下非对称性都较弱,其中暖北极—冷欧亚(Warm Arctic-Cold Eurasia,WACE)事件下的温度异常分布略偏北,在欧亚大陆的冷异常相较于冷北极—暖欧亚(Cold Arctic-Warm Eurasia,CAWE)事件暖异常的强度略强。然而,WACE模态正负位相对应的环流有明显的非对称性,WACE事件对应着弱的北大西洋涛动(North Atlantic Oscillation,NAO)正位相以及欧亚大陆上空的强大的高压异常,而CAWE事件则对应着强NAO负位相。进一步研究表明,这种环流的非对称性特征与热带太平洋海温调控的非对称性有关,当La Niña事件出现,尤其海温的负异常中心偏西时,欧亚大陆中高纬地区地表气温易呈现WACE的形态,而CAWE事件则主要由大气内部变率调控,与热带太平洋海温的联系不明显。
    2001(3), DOI: 10.3969/2012jms.00**
    [摘要] (12267) [HTML] (0) [PDF 244.38 K] (5309)
    摘要:
    本文根据我国南方62个气象观测着1971-995年月雷暴日数资料,应用EOF和小波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了雷暴的气候特征,包括它们的空间分布类型、季节变化特征和年际变化规律,所得结论,为进一步探讨大范围雷暴与大气环流的联系打下了基础。
您是第位访问者
气象科学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